
图片
禅,无处不在。
禅,来源于梵语,即“禅那”的音译。本意是“静虑”、“思维修持”。现在多指通过专注冥想达到心灵的平衡、安宁,借以洞察事物的本相。
之所以要写这么一个短文,是看到太多的人执着于“打坐”,还要讲究什么双盘、什么金刚坐等,因为很多人身体原因,盘不起来,就让人望而却步。于是就有了误解,认为禅是高深的东西,普通人玩不起。
其实,禅无处不在,那么,禅定的方式也同样随时随地都可以,不拘泥于特定的形式。只要能进入到专注思虑的状态,那就是进入到了禅定中。
在佛教初其,佛陀带着他的学生们修行的时候,佛陀就经常采取三种禅定,感悟天地万物,从而体会到“万法皆空”。这三种禅定就是:坐禅,行禅,观禅。坐禅,就是俗称的“打坐”,比如佛陀悟道时就是在菩提树下进入了禅定。行禅,就是在慢慢地散步时,进入到静静的思虑中。
图片
佛陀就经常一个人进入到森林深处,谁也不带。观禅,就是静静地观察某个事物。比如,佛陀观察莲花的时候,就认识到万物彼此互相依附,从而提出了“此是因彼是”的道理:一朵莲花,因为花瓣的存在,便显得非常美丽;而花瓣需要花托的存在才能附着住;花托需要依附在花蒂上,花蒂却在茎干上才能立住;茎干离不开枝,枝离不开干,这一切又都离不开根。根要有所作为,离不开土壤、水分等。当其中的任何一个不存在的时候,整个的莲花也将不复存在。因此,所有的事物都需要其它事物的存在而存在,这就是“此是因彼是”的道理,即万法皆空。
因为禅无处不在,因此,禅定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。这个方面,就与儒家的“格物、致知”非常相似。格物,就是深入地研究某个事物,寻找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;致知,就是在格物的基础上,达到一定的感悟,能够体察到事物的本质、本相。所以,或坐、或卧、或行、或眠,都可以禅定,都是冥想、思虑的好时机。
古人一直说:人生是一场修行。这句话的含义,指的就是生活就是道场,就是修持的好场所。道场中的任何事物,都能够给予我们一定的启发。由禅无处不在,我们就可以引申出来:禅机,也无处不在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betapubgm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